□ 彭宇
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會無視戰勝國中國的要求,反而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益全部交給日本。消息傳來,北京學生在五月四日發動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立刻震動了全國。中國人民長期郁積的對帝國主義和賣國政府的憤怒,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正在長郡公學學習的少年任弼時,懷著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情懷積極投入到了這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中。
參加反帝反封建活動
“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入長沙后,長沙學生運動的一批骨干于5月28日在湖南省教育會集會。第一師范畢業的毛澤東、蔡和森,周南女中的蔡暢,雅禮學校的柳直荀和楚怡學校的教師何叔衡等出席代表會,宣布成立湖南學生聯合會,決定6月3日全體罷課、游行、講演、抵制日貨、檢舉漢奸、宣傳抗日救國等,“力行救國之職責,誓為外交之后盾”。當晚各代表返校,分別向同學報告會議經過與工作推行計劃。
6月3日,在學聯的組織下,長沙二十所學校學生統一罷課,并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拒絕巴黎和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等六項要求。學聯為推動全盤工作,設有文書、總務、交際、調查等組,并委邀各校非代表同學在學聯分組辦公。學聯常駐會辦公的同學,以長郡、明德兩校為主干。這時的任弼時也經常出入學聯辦公。各代表和同學常在教育會門前廣場,對民眾作通俗講演。且不時延請名家到會講述古今中外青年愛國運動,以及普法戰爭、日俄戰爭的史跡,激發全民忠義。
“五四”消息傳到長郡不久,長郡公學便成立了學生愛國會。任弼時很快成為其中的一員。愛國會當然是以愛國運動為主的,如援助北京學生,講演亡國慘狀,宣布賣國罪惡,禁買日貨,禁乘日輪等等。任弼時參加了罷課、集會、火燒日貨、書寫傳單等活動,是個非常活躍的帶頭人,常走在隊伍的前頭。他與同學們組成了國貨販賣團,提著籃子走上街頭,一面檢查日貨,一面推銷國貨,向民眾宣傳愛國思想。學校注意到任弼時,委托一位穿長衫的老先生和他談話,勸他不要聽信謠言,荒廢學業。但他沒有聽,仍是帶領同學堅持罷課。
長郡公學里還組織了“救國十人團”“講演團”。任弼時和彭湖、柳克述、仇碩夫、楊銳靈、陳漢平、宋揚幟、張樹燾、張樹杰等一起組織了第七“救國十人團”,開展救國宣傳工作。“救國十人團”的主要工作項目,除了參加一般游行示威外,還分頭出發在街頭張貼標語“頭可斷,血可灑,日本貨,不可買”等;或作口頭宣傳講演,其主要講題內容,為講解山東問題和國家危機,拒簽巴黎和約及抵制日貨,抨擊北洋軍閥政府,并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所有聽講民眾,均反應熱烈,且有以茶水包子相慰勞者。當時演得最多的一個劇本是《亡國淚》,描寫朝鮮亡國的凄慘和日本人統治朝鮮的殘酷,每次演出,“臺上臺下淚如雨注,泣不成聲”。
組織開展“五四”宣傳活動
湖南省督軍張敬堯立即施出種種伎倆對付愛國學生。先是恫嚇,聲稱社會黨人利用時機,到處煽惑,淆亂人心,“正嚴令警廳警察總局一體拿辦”,接著令各學校6月12日前一律進行考試和放假。長郡公學校長彭國鈞,貼出布告,提前放假,責令學生“限期離校”,并且通知學校的廚房“立即停膳”。許多同學不愿走,要團結起來和學校斗爭,但任弼時卻主張走。他說:“在學校里救國,放假亦不妨礙救國。我們下鄉去,外面的天地比這里大,可以繼續開展宣傳,更叫他們奈何不得。”恰在這時,省學聯根據北京學生的斗爭策略,要求學生組織起來,深入民間宣傳。各校同學于是分返各縣,擴大抗日救國運動,全省一致,民氣沸騰,遍及鄉村。
15歲的任弼時領隊聯合長郡中學、明德中學、第一師范、甲種農業學校的湘陰籍同學一起,組成了一個話劇講演團,回湘陰老家向民眾宣傳“五四”運動。先后在“新屋”附近的塾塘廟、桃花洞、白鶴洞、閭塘廟等地講演,到公共場所演劇。他們自己擔負籌款、廣告、演劇、運輸、聯絡等各種任務,幾乎風雨無阻。暑假正是一年最熱的時候,任弼時等即便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也絲毫沒有懈怠。白天忙于扮劇演說,晚上則隨時隨地寄居各處蕭齋古寺。每當深夜醒來,常聽到殿上鐘聲,雖然難免勾起任弼時等人的悲壯之感,但無法減滅他們樸素純真的愛國之情。
任弼時在團中的年齡較小,但他組織能力強、口才好,特別是愛國熱情高。他是這個團里的多面手,又編、又演、又講、又唱,什么都干,而且干得很出色。陳英琮回憶,在桃花廟演出時,她還專門跑去看了。只見任弼時穿著又長又肥的女褂,扮演婦女,在臺上扭扭擺擺,覺得好笑。群眾把戲臺圍得滿滿的,當幕布一落,臺下就發出震天動地的吼聲:“打倒列強!”“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我們不當亡國奴!”
比他大九歲的小叔任理卿這時已經通過考試獲得清華官費留美學習資格,回家鄉準備出國。任弼時邀請他去演戲,任理卿說:“我不會演,看見人多了我就臉紅,連話都說不出來,怎么去演?”任弼時說:“不要你講話,只要你扮一個洋人,把你要留美用的西裝和皮鞋穿上,戴上眼鏡,拿根手杖,就是一個活洋人了。扮一個記者,列席講演會,其他的就不用你管了。”就這樣,任理卿上臺扮演了一次活洋人。因為實在不會演戲,以后就索性把新西裝借給任弼時做道具,自己到臺下當觀眾了。
走上革命道路
8月,任弼時返回長沙。8月15日受長郡公學學生愛國會的聘請,擔任平民半日學校二、四、七班的音樂課教員。由于學聯暑假也有人留守,任弼時有時照舊到學聯辦公。八九月間,學聯領導組織長沙群眾舉行焚燒日貨大會。張敬堯強力鎮壓此次反日愛國運動,并悍然解散了學聯。后在毛澤東等的領導下,長沙學生率先掀起了“驅張運動”。12月6日,學聯公開發表“驅張”宣言,長沙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一致決定罷學。任弼時和蕭勁光等同學一起參加了罷學活動。1920年6月,張敬堯撤出湖南,“驅張運動”宣告成功。
14歲的任弼時,1918年經蕭三介紹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屬高小結識了25歲的毛澤東。在“五四”時期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的少年任弼時,曾得到當時身為湖南學生運動領袖的青年毛澤東的青睞和肯定。任弼時后來的秘書朱子奇曾聽吳玉章、徐特立和廖承志同志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描繪和贊頌過任弼時的豐功偉績。朱子奇在回憶文章中說:還在“五四”時期,十幾歲的任弼時就參加了毛澤東在長沙組織的湖南學生聯合會,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愛國運動,帶領一個“五四”講演團到城鎮農村宣傳,受到毛澤東的重視和贊揚。這為任弼時之后能夠最終走上革命道路,赴蘇留學追求革命真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驅張運動”后的暑假,任弼時和好友蕭勁光沒有回家。8月,毛澤東、何叔衡等人開始籌建俄羅斯研究會。9月16日,研究會在長沙文化書社正式成立。任弼時經同鄉任岳介紹后加入了俄羅斯研究會,入會后聽過毛澤東的幾次課,9月由該會介紹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為赴蘇留學做準備。1920年冬,任弼時與劉少奇、蕭勁光等在上海一起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了共產主義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