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视频免费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_国产亚洲精品久

岳陽網 >文化 >鉤沉

綠意重生處,鐵軌載春秋——粵漢鐵路文化園的生態與人文交響
時間:2025-05-19 20:39:26 來源:岳陽日報特稿部

365708731.jpg


□李晗妮


五月的洞庭湖畔,春風揉皺了湖水,也喚醒了南津港西岸沉睡的土地。曾幾何時,這里是一片荒草叢生的貯木場,廢棄的坑塘淤積著雨水,鐵軌銹蝕成暗紅的疤痕,散落的磚瓦間蔓生著無人問津的野草。如今,這片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卻以一場“綠色革命”驚艷了整座城市——粵漢鐵路文化園的誕生,讓荒蕪與臟亂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濕地青翠、鐵軌蜿蜒的詩意畫卷。  


鐵軌蜿蜒處,歲月可回首

1902年,美國合興公司違背契約,將粵漢鐵路底股秘密轉售比利時與法國。湖廣總督張之洞力主廢約,清廷最終以675萬美元贖回路權,其中本金560余萬美元分六年償還,年息五厘。這一事件成為中國近代首次通過外交手段收回路權的標志。清廷隨后將粵漢、川漢鐵路抵押借款600萬英鎊,消息一出,湘、鄂、川、粵四省民眾憤然掀起“保路運動”,數十萬人罷工罷市,高呼“鐵路存亡,關系國家存亡”。同年10月,武昌起義的槍聲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終結。1917年9月,粵漢鐵路武昌至岳州段貫通,為1936年全線通車奠定基礎。1936年9月1日,粵漢鐵路全線通車。汽笛聲第一次從廣州直達武漢,改寫了中國南北交通的格局,岳陽作為樞紐節點,貨物吞吐量激增,沿線的煤、米、茶通過鐵軌源源北上,改寫了一座城的命運。粵漢鐵路的修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部血淚抗爭史,這場“廢約贖路”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成功的外交勝利。

如今,走在粵漢鐵路文化園的入口廣場處,一幕幕的歷史被雕刻成銘牌鑲嵌在地板上。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更是鐵軌旁的墻繪、站臺上的老物件,甚至是游樂區秋千架下的枕木。曾住在貯木場的游客余悅純感慨道:“在這里,每一步都能踩到故事的碎片。”

82歲的李振國老人輕撫鐵軌,眼角泛起淚光。他的祖父是粵漢鐵路的筑路工,父親是扳道工,而他年輕時也曾在此檢修機車。“那時候,汽笛一響,半個岳陽城都能聽見。”老人回憶道,鐵軌不僅是運輸線,更是無數家庭的生計所系。如今,公園改造成“時光膠囊”,譜寫一曲鐵軌蜿蜒處,歲月可回首的歌謠。

青磚不語樓,歷史烙痕深

在粵漢鐵路文化園的西南角,一棟紅陶平瓦的二層洋樓靜立于樟樹蔭下。專家樓的每一塊青磚都是歷史的切片,青磚與木柱交織的券廊上,羅馬柱的雕花已斑駁,卻仍撐起一方殖民時代的剪影——這便是岳陽粵漢鐵路英國專家樓,當地人喚作“五號高樓”。該樓是清末修建粵漢鐵路時專門為英國鐵路工程師所建的一處二層券廊英式高級住宅樓。1914年,詹天佑督辦武長段鐵路時,英國工程師的皮靴曾踏響此樓木階。“專家樓”為磚木結構,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8米,東西寬19.8米,占地面積293平方米,通高10.9米。該樓四周環以回廊,底層抬高砌成約0.8米的架空層。一層回廊柱之間作成券,上下兩層均鋪設木地板。二層廊柱均為雙羅馬柱,外墻為水泥混凝土涂抹糙面,屋頂為單檐四坡頂,現為紅陶平瓦。雙羅馬柱撐起的回廊上,工程師們或許曾憑欄遠眺洞庭湖的帆影,圖紙上勾勒的卻是中國鐵路命脈的走向。樓東北方曾列七棟平房,磚面銘刻“力人”“二合工”等字樣,如今殘存六棟,墻縫間野草蔓生,如當年勞工的嘆息。而今,專家樓外仍有人家炊煙裊裊,歷史的多重褶皺在此并存,紅陶瓦映著孩童奔跑的身影,與粵漢鐵路文化園的勃勃生機遙相呼應。銹蝕的門鎖后,木地板吱呀作響,仿佛回應著百年前蒸汽機車的轟鳴。這座湘北晚清英式建筑,既是殖民經濟滲透的傷疤,亦是中西技術碰撞的碑銘,它不僅是交通史上的重要遺跡,更是中國近代工業和建筑發展的見證——讓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而是一扇可以推開的、帶著教育與警醒意義的門,體現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

雙核文化園,致敬百年路

在南津港西岸的綠意中,粵漢鐵路公園以“雙核驅動”的格局驚艷亮相——貯木場濕地公園與粵漢鐵路文化園,兩大園區以“海綿城市”為基底,以鐵路文化為魂魄,構建起岳陽首個“生態+歷史”復合型城市地標。  

貯木場濕地公園的蛻變將生態修復與歷史傳承熔鑄于一爐。這片曾因荒廢而污水橫流的土地,如今通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實現“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徹底告別雨季泥濘。園內生態塘與早溪蜿蜒,白鷺棲息其間,“小火車”、“煤塊花園”和“鐵軌廣場”游樂區融入鐵路元素,寓教于樂。“迷思花園”和“浪漫花丘”里百花爭奇斗艷。更值得一提的是,規劃者以“海綿”為筆,4300立方米的調蓄池與生態濾池聯動,將雨水轉化為濕地補給水源,形成“水綠共生”的生命網絡,又以“鐵路”為墨,在132941平方米的生態濕地公園中,復刻了粵漢鐵路的百年風華。曾經污水橫流的坑塘,化作碧波蕩漾的生態塘,公園旁的洞庭湖面,漣漪蕩開一片春秋。“當時山坡上還是一片垃圾場,清完垃圾之后我們就按照原來的地形植綠皮,形成一種獨特的天然去雕飾的藝術感。”相關項目建設人員說道。

而1936粵漢鐵路專家樓主題歷史文化園,則以“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為理念,復刻了百年鐵路的輝煌。銹跡斑駁的鐵軌蜿蜒穿行于濕地之間。省級文物專家樓經修繕后巍然矗立,樓內檔案與老照片訴說著粵漢鐵路如何改寫岳陽的交通與經濟版圖。未來,觀光小火車將穿梭其間,讓游客在汽笛聲與潺潺水聲中觸摸歷史肌理,這一設計既是對工業遺產的致敬,亦是對文旅體驗的創新突破。這片土地的蛻變,不僅是城市肌理的重塑,更是一場人與自然、歷史與未來的深情對話。

生態+人文 ,大美網紅地

粵漢鐵路文化園的落成,不僅為岳陽增添了一處“網紅打卡地”,更埋下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種子。海綿設施的科學布局,讓“小雨不濕鞋,大雨無內澇”從愿景變為現實。生態濾池與調蓄池的聯動,將雨水化作滋養濕地的清泉。而鐵路文化的注入,則為這片綠色空間賦予了獨一無二的靈魂。園內保留了貯木場的歷史痕跡:鐵軌旁的下沉式綠地曾是人聲鼎沸的楞場,雨水花園的位置原是木材加工廠的舊址。貯木場的重生,是生態與人文共生的典范。

第四屆湖南旅發大會即將在岳陽啟幕,粵漢鐵路文化園成為“大美江湖 天下岳陽”的核心展區,周邊產業隨之蓬勃發展。曾經的“老舊”貯木場家屬區也更名華泰小區。文化園不僅是景點,更是產業鏈的樞紐——它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態能夠帶來經濟效益、讓百姓們幸福起來。  

5月的文旅盛會,將是這場變革的高潮,亦是新篇的起點——正如那列即將啟程的觀光小火車,載著歷史的回響與未來的憧憬,鳴笛奔向江湖交織的遠方。暮色中的粵漢鐵路文化園,鐵軌鍍上一層金暉,濕地倒映著專家樓的剪影。這里,海綿城市的理念化作青草尖的露珠,鐵路文化的傳承凝為站臺上的腳步聲。當生態與人文如此熨帖地共生,岳陽正以一座文化園為筆,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故事。


(編輯: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