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區(qū)五里中學2305班 李佳慧 指導老師 胡滿珠
端午假期,父母帶我回到了鄉(xiāng)下的老家。車窗外,田野、小山如畫卷般展開,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草木的芬芳。老屋門前,爺爺奶奶早已等候,檐下掛著幾串風干的艾草,葉片在微風里輕輕搖曳,仿佛在向我們招手。
清晨,天還未大亮,父母便領著我踏上采艾之旅。鄉(xiāng)野的艾草多生于濕地邊,葉片青翠,莖稈挺拔。母親說:“采艾要趁露水未干,這時的艾草最是鮮嫩。”我學著她的模樣,蹲下身,指尖觸碰葉面時,涼絲絲的露珠滾落,沾濕了褲腳。艾草的香氣剎那間鉆進鼻腔,清苦中帶著溫厚,像夏日里的一縷清風。父親在一旁提醒:“得挑葉背泛白的,這樣的艾草藥效才好。”三人穿梭在草叢間,笑聲與葉片摩擦的沙沙聲交織,晨霧中暈染出一幅溫馨的采艾圖。
采回的艾草攤在屋外地坪上晾曬。陽光傾瀉而下,葉片由鮮綠漸變?yōu)樯罹G,香氣愈發(fā)醇厚。奶奶用手輕輕翻動艾草,絮絮說著舊事:“從前端午,家家門前掛艾草,說是能驅邪避災。如今雖少了這些講究,但老規(guī)矩不能丟?!卑菰陉柟庀率嬲梗路饘⑶О倌甑牧曀锥寄诹嗣}絡里。
午后,最期待的艾草粑粑登場。我們將曬蔫的艾草搗碎,與糯米粉揉成面團。綠瑩瑩的面團在她手中旋轉,艾草的汁液滲進糯米粉,像是給面粉染上了夏日的顏色。我笨拙地模仿著,卻總把面團揉得歪歪扭扭。父親笑著幫我捏出形狀,指尖的溫度透過面團傳來,暖融融的。蒸籠揭開時,白霧里透著艾草的清香撲面而來,粑粑表皮泛著翡翠色,咬一口,糯米的綿軟與艾草的清苦在舌尖碰撞,回味卻是無盡的甘甜。
傍晚,門框上掛起了新采的艾草。奶奶點燃幾枝艾葉,青煙裊裊升起,屋內頓時籠罩在草藥的氣息中。她倚在藤椅上,緩緩講述端午的由來:“屈原投江后,百姓以艾草驅邪,護住他的魂魄。這艾草啊,不僅是藥,更是一份心……”故事里的悲壯與艾草的堅韌悄然交融,我望著窗外搖曳的艾葉,忽然懂得了那些習俗背后的厚重。
夜色漸濃,檐下的艾草在月光里成了朦朧的剪影。屋內,一家人圍坐吃粽子,談笑間,母親又說起我小時候,嚷嚷著要父親用艾草編織草帽的趣事。艾草的香氣、親人的絮語、古老的故事,在端午的夜晚編織成一張溫柔的網,將我與老家這片土地、與家的溫情緊緊相連。
端午的艾草不僅是節(jié)日的符號,更是一根紐帶,串聯起傳承與親情。老家的黃土地孕育了艾草的靈性,而家人的雙手,則讓這份靈性化作了舌尖的滋味、耳畔的故事與心底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