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视频免费_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_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_国产亚洲精品久

岳陽網 >文化 >地理

岳陽非遺煥新生”系列之三 : 萬粽歸“宗”是汨羅
時間:2025-05-29 09:14:26 來源:岳陽日報特稿部


387770325.jpg


□ 徐穎


五月端陽水,家家炆粽香”。

汨羅江畔,粽葉翻涌如碧波,糯米凝脂似霜雪。端午的熏風掠過屈子祠的飛檐,裹挾著草木清香與歷史厚重的粽香,從時光深處裊裊升騰,氤氳彌漫開來……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味覺載體,汨羅粽子以箬葉為箋,以糯米作墨,將千年文化鐫刻于一方棱角分明的粽身之上。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浪潮中,演繹出傳統與創新的奇妙碰撞,書寫著非遺技藝歷久彌新的絢爛篇章。


溯源:故楚千年慰忠魂


粽子,古稱“角黍”。最早記載于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土記》,其云:“仲夏端午,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一種祭祀食品。《楚辭·招魂》記載了楚地招魂時所用食物:“粔籹蜜餌,有餦餭些”,這里提到的“粔籹餦餭”就是粽子的“遠祖”。

汨羅被視為粽子的發源地,主要是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相傳屈原懷沙自沉后,汨羅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年端午節都要往汨羅江里拋粽子,以示祭奠和慰藉他的忠魂。由此,南朝梁代吳均在其著作《續齊諧記》中寫道:“楚人哀之,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同時,在《湖南大辭典》《湖南志書·民俗志》《汨羅市志》等均有汨羅粽子及其紀念屈原的專門習俗的史料記載。

2006年5月,以粽子制作為主要習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包含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在內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4月,汨羅將“粽子制作技藝”單列,被汨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汨羅粽子”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23年,粽子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湖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多年來,汨羅市政府聯合企業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通過師徒授藝、社區培訓等方式,將傳統技藝植入年輕一代的認知中,確保非遺文化的“根”與“魂”得以延續。


傳承:他鄉邂逅歸故鄉


屈原的情懷,龍舟的號子,詩歌的吟唱,化作汨羅江上洶涌波濤,從遙遠的兩千年前傳來,聲聲入耳,弦歌不絕……

2012年10月的一天早晨,30出頭的周紅勇在浙江嘉興吃早餐時發現,店內擺有許多粽子,顧客或就湯咀嚼或叉切箸噬,津津有味地攝取著屬于他們的能量“卡路里”。

“不是端午咋吃粽子?”“粽子不是汨羅的嗎?”“看樣子這不像汨羅粽子。”

出生在屈子祠附近,聞著牛角粽香蹣跚學步,聽著三閭大夫故事長大的中年漢子周紅勇,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激情噴涌。他立即說服妻子,果敢關停了從

事服裝生產多年的廠房,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

彼時,汨羅粽子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大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且只在端午節期間才會出現,根本沒有形成產品,更不是商品,完全沒有打入市場。周紅勇從中看到了巨大的產業價值潛力,他深知汨羅粽子獨特的牛角造型、放堿工藝以及背后承載的屈原文化,是無可比擬的資源稟賦優勢。

創業初期,周紅勇在原材料上嚴格篩選:糯米選用本地顆粒飽滿的“三粒寸”,粽葉必須是本土新鮮翠綠、香氣濃郁的,紅棗栗子等干貨餡料必須是自己與原產地簽訂的直供品;在制作工藝上,他堅守祖輩的口口相傳,牛角外形,2兩1個,牛绹盤頭式纏箍,鐵鍋柴火炆煮,還不斷摸索放堿的最佳比例,確保每一個粽子都好吃、好看又不散。隨著訂單增多,小作坊難以滿足市場需求。2015年,周紅勇投資成立“湖南屈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近20畝廠區,配備凈化生產車間和先進設備,實現從手工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的跨越,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產完美融合,為品質穩定提供保障。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幾番征戰幾番拼搏。當清晨晨光微露,坐落在屈子祠鎮金山村的“湖南屈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粽子生產車間內早已燈火通明。潔凈廠區內,30多名員工夜以繼日,平均每天手工制作兩萬多個粽子——三折兩轉間,青箬葉化作銳利尖角,成為汨羅牛角粽的獨特造型。倉庫內,工人們爭分奪秒打包貼標,滿載粽子的貨車魚貫而出,將承載著千年風味的汨羅粽子發往全國各地。

周紅勇和他的團隊花了13年,從最初的作坊做到了汨羅市首家生產汨羅粽子的規模企業,并作為企業主體編寫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汨羅粽子制作技藝”申報書。

如今,46歲的周紅勇已是汨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粽子制作技藝”傳承人,“屈之源”粽子生產企業的掌舵者,也是第一個在汨羅批量生產粽子的人。

2025年4月,屈之源生產的“汨江原味粽”被評為第十九屆中國粽子文化節全國粽子(糕團)技藝大賽粽子產品優秀獎。


創新:舌尖至味求蝶變


周紅勇始終認為,“屈之源”賣的不僅是粽子,更是文化。他走進校園、社區傳授制作技藝,培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多次舉辦端午文化節、粽子制作體驗活動等,向大眾普及汨羅粽子文化。

在堅守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同時,汨羅粽子產業也在積極探索創新路徑求突破。

紅棗粽:厚實、甘甜、味美,素有“三日食棗長生不老”之說;

美味鮮肉粽:五花肉+醬油+蠔油等腌制,香而不膩、頰齒留香,是一種傳統特色的營養美食;

湘式臘肉粽: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包含游子思鄉之情,端午源頭特色鮮明、味道醇厚;

紫米紅豆粽:紫米+糯米+紅豆,味甘、香甜、性溫,借紅豆隱喻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相思;

香辣牛肉粽: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較低的脂肪含量,佐以辣味,更顯湖湘特色;

……

口味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除經典堿水粽外,企業還推出了梅干菜肉粽、剁椒魚籽粽、辣條粽等13款地域特色口味粽,結合健康飲食趨勢開發了低糖、低脂產品,如藜麥松露粽、青稞黃精粽等5款新品種。2025年“屈之源”預計可生產粽子產量約800萬個,總產值近2000萬元,新口味粽子的銷量占比逐年上升。在包裝設計上,融入屈子文化、龍舟競渡等非遺元素,將粽子打造成兼具文化價值與收藏意義的伴手禮。

非遺技藝的創新還體現在傳播方式上。“屈之源”聯合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出“非遺大師教你包粽子”系列短視頻,累計播放量破千萬次;舉辦沉浸式非遺體驗工坊,游客可在屈子文化園內親手制作粽子,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這種“線上+線下”的傳播模式,讓汨羅粽子非遺文化覆蓋更廣泛的受眾。

此外,為打破粽子季節性銷售限制,“屈之源”推出玲瓏粽,小巧玲瓏如零食,方便消費者隨時品嘗,打破粽子只能端午吃的傳統觀念。同時,與各大超市、酒店、賓館建立合作,讓屈之源粽子走進千家萬戶。

2017年以來,汨羅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將打造汨羅粽子文化產業園納入汨羅發展規劃,并奮力向“5萬畝生產基地、5萬人就業、50億產值”的產業目標邁進。粽子文化產業園規劃建設粽子產業園、粽子文化博物館暨端午習俗體驗館、冷鏈物流中心、粽子生產基地、粽子產業配套種植基地。


融合:跨界賦能粽親歸


粽酒香里融萬象,文旅潮中展新篇。

在政策支持下,汨羅非遺產業發展基金對創新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與技術扶持。2024年9月7日,在2024(第九屆)中國國際食品餐飲博覽會上,汨羅粽子及長樂甜酒地標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介會成功舉辦,來自河南、海南等地的客商現場簽約,采購價值2000萬元的特色農產品,這一成果也彰顯了汨羅粽子產業的市場潛力與品牌影響力。

非遺技藝打破壁壘,跨界融合是譜寫文旅新篇章的重要途徑。汨羅江畔,非遺文化如明珠般綴滿歲月長河。

長樂甜酒以糯米與酒曲邂逅,在時光的窖釀中,釀成琥珀色的綿密清甜,酒香與米香交織,沁人心脾;

香囊制作匠心獨運,繡娘飛針走線,將艾草、白芷等中藥材裹入湘繡紋樣的綢緞,一針一線皆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粽子禮盒搭配定制甜酒,附贈手工香囊和毛筆;

非遺工坊推出“粽酒飄香·香囊傳情”體驗套餐,游客既能親手包粽、釀甜酒,又能繡制專屬香囊。

榮譽見證實力,實力鑄就輝煌。

2017年,“屈之源”汨羅粽子獲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產品金獎;2018年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產品金獎;2020年,“屈之源”汨羅原味粽被認定為農產品綠色A級產品;2022年,“屈之源”汨羅粽子首次批量走出國門,遠銷英國;2023年,新華社《了不起的國貨》欄目組甄選“屈之源”汨羅粽子為“了不起的國貨”;2024年,“屈之源”榮獲湖南省重信用顧客滿意度百強品牌。

短短13年,斬獲13項省級以上榮譽獎勵。從汨羅江畔的祭祀供品到走向世界的文化符號,汨羅粽子以非遺傳承為根,以創新發展為翼,在新時代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周紅勇依然懷揣著讓汨羅粽子香飄世界的夢想不斷前行。在他眼中,“屈之源”的發展不僅是企業壯大,更是傳承文化、振興家鄉的責任。未來,他將繼續帶領“屈之源”在創新與傳承道路上深耕,感召天下粽子產品企業聚集“端午源頭、龍舟故里”,共同打造具有全國品牌影響力的粽子文化節,真正實現“粽”親一家,萬“粽”歸宗。


(編輯: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