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福
第四屆湖南旅發大會開幕前夕,湖南省博物館“省市聯動”體系建設暨“湘見萬年”文博特展岳陽站重磅推出“川迥洞庭開——岳陽歷史文化陳列展”,岳陽的鎮館之寶“春秋慍兒青銅盞盂”在修繕一新的岳陽博物館二樓展出。作為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唯一一件有銘文的楚式青銅(盞)盂,曾于2008年奧運會期間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享受了國之重器的待遇。參展前,專家們為此困惑不已:不確定“慍兒”二字是不是人名?不確定這件器物究竟是名盞、名盂還是名盞盂?更不能確定它的主人為何方神圣?又為什么會葬在這遠離楚國繁華都市的窮鄉僻壤?研究來研究去,有認為“慍兒”是“物勒工名”的工匠姓名者;有認為“慍兒”并非人名,根據春秋及以前沒有詞組只有單字、“一字一義”的原則,妄譯器蓋與內壁的“慍兒自乍鑄其盞盂”8字銘文大意為“春秋時期湘北一帶,形勢大好,它是楚國堅實的農業生產基地,鑄成楚國強盛的基礎”,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眼看馬上就要開展,器物的名稱卻遲遲不能確定,便臨時抱佛腳,不知由哪個權威一錘定音,將明明外形為盂的“慍兒”最終認定為盞,稱“春秋慍兒青銅盞”;又根據其出土的地點春秋屬楚,且一同陪葬的還有兩件青銅鼎,便認定墓主的身份為楚國貴族……
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筻口山里挖出了“帶字”的青銅器
1986年春天,岳陽筻口鎮蓮塘村村民發現有盜墓賊在鳳形咀一帶鬼鬼祟祟地轉悠,便將這一情況向縣文物部門作了反映,岳陽市文物管理所聞訊,立馬派考古工作隊對現場進行勘探,在山上發現了一個古墓,初定為楚墓或越人墓。接著組織民工開挖,挖了七天,什么也沒挖到。年近六旬,有“岳州八怪”之稱的考古隊員趙立恒小心翼翼地下到六七米深的墓底開始繪圖照相,準備收工,墓壁一方的泥土突然崩塌,將他壓在墓底動彈不得,同事們以為出了人命,不知所措,正要組織民工搶救,地下突然隱隱約約傳來趙爹的喊話:“塌方的位置露出了壁龕,里面有大批青銅器。”他這一喊,讓整個山咀都沸騰起來。民工們很快清除了崩塌的土方,露出了外形似盂、刻有“慍兒”等八字銘文的青銅器1件,青銅鼎、青銅戈各2件,青銅簠、盤、盉、匜、匕各1件。經專家鑒定,這批出土器物的年代大致為春秋中晚期。其中尤以“慍兒”青銅器體型最大、工藝最復雜、雕工紋飾最精美。該器通高17.5厘米,外口徑20.4厘米,整體扁圓。蓋隆如穹頂,中部鏤空圈形捉手由蛇群盤結而成,四條圓柱分四組矗立,每組圓柱頂端托舉三條相互盤結的蛇形紋飾,交織成通透的環形提手。蓋口邊緣均勻分布3個獸面扣卡,與器身平沿處的4個環形耳兩兩對應,器蓋、器身嚴絲合扣。器身立著一對由蛇身纏繞而成的鏤空獸首形耳,獸首昂揚、蛇身盤曲,搭配兩側小巧的環形耳。底部以三枚雙蛇盤結的鏤空足支撐,每足由兩條小蛇交纏而成,蛇首相抵,蛇身蜷曲成穩固的三角結構。盞身以三周絢索紋為界,將蟠螭紋、蟠虺紋與變形蟬紋編織成流動的畫卷。經初步判斷,其制作工藝為“失蠟法”。
銘文與“名片”
在印章、“墓志銘”產生以前,即便可以根據陪葬青銅鼎的數量、規格等確認墓主的政治地位,但墓主姓甚名誰只能推測,青銅器銘文無疑是確認墓主真實身份最重要的名片。
根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的周代禮制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東周改為“天子、諸侯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列鼎制度,基本可以確定“慍兒”的身份為貴族階層的最低等級“士”。從甲骨文大多為人名、地名推測,“慍兒”之“慍”是否與某個古國有關?一查卜辭,發現里面確有一個名“”的殷商小國,楷書為“
”,本義為人(
)在裝有與人體體溫差不多的溫水器皿(
)里洗澡。亦指人用來洗澡的器皿,即洗澡盆。金文將“人”置于“囗”中寫作
,表義是將人囚(
)禁在狹小范圍內洗浴的器皿(
),即洗澡盆,楷書為“”,簡化為“昷”,另加義符“氵”(水)即“溫”,指裝在澡盆子里洗澡用的不冷不熱的水,亦指不冷不熱的水溫。引申指暖和,如溫暖、溫泉等。這些最早發明洗澡盆的古先民,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上苑村附近聚集為邑,因邑(今溫縣五里遠村清風嶺坡下)中有溫泉而得名溫邑。夏朝的時候有窮氏首領后羿篡權,夏朝君主太康失國,史稱“后羿代夏”。太康之子少康長大后起兵復仇,因大臣有平輔佐太康之子少康滅有窮氏復國有功,受封于溫邑,并建立溫國,史稱“溫平公”。由此猜測,這“慍兒”是不是與這古溫國存在某種關聯?
順著溫國的歷史脈絡一路探尋,終于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夏桀二十六年,夏朝被商湯所滅。商湯在伐夏的過程中順勢滅掉了溫國,溫邑成為商朝的溫邑。后周武王滅商,將溫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分封給大司寇蘇忿生,授子爵(四等爵位),國名溫,稱溫國,溫邑復都。蘇忿生被人們尊稱為溫子或蘇子。至春秋,周天子勢微,諸侯紛爭,溫國及其他小國成為大國間爭奪的棋子或俎肉。鄭國大將祭足先是以向溫國借糧遭到拒絕為由,強行收割溫國已成熟的麥子;九月,又到王城洛邑附近公然強搶周王宗室的谷物,史稱“周鄭交惡”。周天子自覺威嚴受損,親領周軍及陳、蔡、虢、衛四國聯軍伐鄭,周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射中肩膀,威信掃地。后來周桓王與鄭國再次發生了土地之爭,周天子取得了鄭國鄔、劉、蕪、邘的田地,而將原屬于溫國十二邑的部分田地無償送給了鄭國。溫國與周王室原本密切的關系宣告結束。周惠王即位后,強占媯國菜園來畜養野獸,將周朝諸大夫的資產為己所有。公元前675年,這些利益受損的王公大臣聯合起來另立周惠王的叔父子頹為新君,并以溫國為后盾,武力征討周惠王。由于戰事不利,五大夫敗逃至溫國國都溫邑,子頹在溫國國君的幫助下逃往衛國。衛國聯合南燕國攻打周都成周(今洛陽),趕走了周惠王,正式立子頹為周天子。兩年后,周惠王在鄭、虢兩國的支持下攻回洛邑,殺死子頹和五位大夫正式復位,溫國則因支持子頹受到周王室的冷落。公元前650年,狄人攻打蘇國,周王室按兵不動,溫國國君逃亡至衛國,溫國滅亡,余部稱溫氏或蘇氏。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動叛亂,帶領狄人軍隊大敗周軍,驅逐周襄王,于溫邑自立為王,史稱“子帶之亂”。周襄王倉皇出逃到鄭國,并向各國諸侯求救。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出兵勤王,迎周襄王回周都,于溫邑生擒王子帶。春秋中期,溫邑被分封給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十七世孫、晉國大夫郤至作封邑,與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稱“三郤”。因郤至在家中排行第三,被尊稱“溫季”。由于郤至在鄢陵之戰大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郤氏一家四世八卿三族權傾朝野,讓晉厲公大為不滿,誣陷郤至通敵楚國,郤至于公元前574年玉石俱焚,郤氏家族被滅。郤至子孫四處逃亡,以郤至封邑為氏,改稱溫姓。據湖南益陽安化清代《溫氏族譜》記載:“我溫氏授姓周初自唐叔虞之子,始方邑姜之震叔虞也,帝命以文在其手蕃育子孫。”說明郤至(溫季)有子孫逃到了楚國管轄的安化。安化離出土“慍兒”青銅器的岳陽縣筻口鎮蓮塘村不到270公里的路程,有理由相信“慍兒”即“昷(溫)兒”,其真實身份為溫季(郤至)之子。
真相大白
“慍兒”是不是溫季(郤至)之子,其實銘文已經告之答案。甲骨文里原本無“慍”。查遍所有典籍,發現“慍兒”銘文中的(
,“昷”省;,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款“慍”字的金文字形,說明該字乃鑄器之人所造,本義為“心”懷憤怒之“
”(昷/溫),楷書為“慍”。因其器形為“盂”,八字銘文本為“(昷/溫)兒自乍(作)鑄其戔盂”,意思是溫季之子自己動手制作鑄造青銅祭器盂祭祀父親及先祖,發誓要率領眾多持戈者(即“戔”)報仇雪恨。為表達內心對晉厲公殺父、滅族的仇恨和憤怒,同時防止因復仇計劃泄漏遭致追殺,刻意另加義符“心”造“慍”,并以“盞”替“戔”。
至于“慍兒”為什么要選擇逃亡楚國所管轄之筻口,一方面因為筻口古屬三苗之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較為安全,更主要的原因是,夏朝大臣有平受封之溫邑族民的祖先為帝顓頊高陽氏的后裔昆吾氏之子。其父昆吾氏名樊,為楚國的祖先。盡管溫季與楚人沒有血緣關系,出于以上原因,大概率不會為難他,更不會拿他獻給敵對的晉國作投名狀。
這就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