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華
我的老家在新沙洲,小時候一開門,右前方蛋子山頂?shù)牡白邮蛽淙胍曇啊?/span>
蛋子石麻黑色,大體為蛋形,長約8米,最高處約5米,橫臥山頂。其大頭西南向,頂端處基本齊頭。小頭東北向,離基部近1.8米處有兩米向上斜的平面,石頂可容納十多人。底部直徑約30公分的三只腳與山體巨石相連。大頭兩腳,高約10公分,小頭一腳,高約30公分。蛋底南北、東西對看可見光亮。
站在蛋子石下向北看,村莊、田野,還有屋后的長江,仿佛就在腳下。
1967年的一天,我放學剛進門,就聽奶奶說:“蛋子石被人炸了,它在山上過了千年萬年,招惹了誰啊!”我跑出門一看,陪了我十一年的蛋子石果然不見了,頓時心中空落落的。
前些年,采訪有關知情者,說是國營塔市林場的幾個年輕人干的。據(jù)說,不久后,飛機飛到此處,總是徘徊打轉,原來蛋子石是一處飛行航標。沒了石蛋,飛行員懷疑飛錯了航線。接著在西邊附近的小墨山頂建了一個哨棚,做了替代。
此后,我多次到蛋子山砍柴、游玩,看著被炸毀的蛋子石,一種失落感沉重地壓在我心頭……
蛋子石確是本地極具特色、讓鄉(xiāng)人自豪的一大景點,明朝以來,古籍上便有記載。
華容三封寺人嚴首升(1607—1682),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其著作《瀨園文集·語錄》上說:“吾邑東山有彈峰,上有兩石如磨,合為底蓋,圍可數(shù)十丈,中可繩牽而過,則是蓋乃懸空也。其他大數(shù)十丈、層疊三五塊、架閣如經(jīng)人手者,遍山可得。”八年前的冬天,我和朋友雨中游蛋子山,看到滿山巨石、野樹和藤蔓,不禁高呼到了華容的秘境。
現(xiàn)在蛋子石的刻石介紹說,明代文學家袁中道(1570—1623)曾在其著作《游居柿錄》中言及彈子山:“蹋石登山,山窮處有一峰,奇石成山……其高處立一巨石如彈丸,置于山巔攬月……其累棋可怖,喚名彈子石。”但我翻遍《游居柿錄》,未見此段文字。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2月版該書卷二第37頁有相似記載:“華容東十里為東山,亙百余里,接石門山。石門山與墨山(指今三封寺鎮(zhèn)墨山)相接,其中頗多洞壑,何時維舟于此,躡屐裹糧,一一窮其奧乎?山窮處有一峰,多磊磊之石,畫家所云礬石是也。石田多用此皴法。其極高處有一石,如彈丸,置于山巔若磊棋,可怖。”文字與刻石有諸多不同處,或許是版本不同吧。
但細考該文前后內(nèi)容,發(fā)現(xiàn)文中“如彈丸”之石與蛋子石無關。萬歷三十七年(1609)三月十八日,袁中道從石首調(diào)弦邑動身,經(jīng)過華容河到達墨山,再進入洞庭湖,然后泊巴陵西江口(洞庭出江口),接著過烏林到嘉魚……一路走去,沒有路過塔市驛,更不可能望到蛋子山。
我認為嚴首升是華容人,其文明確詳細,極具權威性。如果條件允許,以嚴文取代袁文似為更加穩(wěn)妥和更具說服力:自古以來,蛋子石就是華容地標性的名勝。
乾隆以前蛋子山未曾進入官方文獻。或許是因嚴首升先生的推介,乾隆二十五年(1760)《華容縣志》始載:“彈子山,縣東北八十里。上有懸石,可立十數(shù)人,足踏之則落,人去復懸。以其形圓似彈,故名。”它對蛋子石的描寫就更為神化,還將其名字的來歷作了解釋:圓形的彈子石像一粒巨大的彈子,故名。現(xiàn)在寫作“蛋子山”“蛋子石”似為不妥,因為從古到今華容人沒有將雞蛋稱為“蛋子”的習慣,而且前人著作也稱“彈子山”“彈子石”“彈峰”。
光緒八年縣志亦有記載:彈子山,邑東百里。至于兩志“八十里”“百里”之數(shù),不可計較,因為古時候計算距離不精確,志書上矛盾之處往往有之。
彈峰寺也入了乾隆縣志:彈峰寺,在縣東北九十里。其寺就在彈峰西邊的平地上。
說起彈峰寺,不能不提與之有關的兩位奇人。據(jù)說在乾隆、嘉慶年間,寺里的住持牛筋和尚精通佛理、詩詞文章和奇門遁甲,是一位高僧大德。塔市驛人萬年淳少年時曾拜他為師,入寺學習。住持見萬年淳天資聰慧,誠心求學,便傾囊相授。
萬年淳又名萬康,因為喜歡彈峰寺一帶風景,取別號彈峰。他21歲考上府學生員(秀才),31歲以湖南鄉(xiāng)試16名中舉,曾任過安徽直隸州六安州州同(知州的佐官,從六品),為百姓做過不少好事。其最為后世稱道的是補輯了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洞庭湖志》,于道光五年在六安付梓。他還有多部著作傳世,其易學專著《易拇》于1997年被北京出版社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叢書并影印出版。華容圖書館藏有他的《三史抉》殘本。
萬在彈峰寺求學期間,暑天炎熱,蚊蟲叮咬,讀書時,用水桶裝水泡腳防蚊;有時沒下飯菜,就半夜到附近農(nóng)家菜園“借”菜。這些故事還在當?shù)亓鱾鳌?/span>
近年來在政府支持和有志人士的資助下,對蛋子山進行景區(qū)開發(fā)、對蛋子石修復重造,改造后慕名者紛至沓來,蛋子山已經(jīng)成為華容閃光的新名片。
蛋子石周邊還有很多既有故事,又值得觀光的景點:石上百米處的猴子石;王家灣的抱雞母石、凳子石、烏龜石;丁家莊屋的蘇維埃洞(可容三四十人,土地革命時期黨組織曾在此處開會布置工作,故有此名)、谷羅石;鍋底塌的仙人洞、仙人柜石;蛋子山西邊的彈峰寺舊址及萬年淳讀書處和萬年淳墓(已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與蛋子山雙峰對峙的小墨山及其附近的寺廟、古柳、石船等等。
這些景點如果加以保護性開發(fā),做足功課,將它們與主景點蛋子山形成系列景觀,無疑會成為東山乃至華容旅游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