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城北學校 黃莉
推開辦公室的窗,春風裹挾著玉蘭香撲面而來,玉蘭樹上,一只稚嫩的小鳥正站在枝頭歡叫,令人無比舒暢。就在剛才,我又結束了一堂資深教師的示范課。一堂課下來,除了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師生都給彼此提供了滿滿的情緒價值。鈴聲響了,小朋友們還興趣盎然,對課堂戀戀不舍;上課的老師也意猶未盡,對小朋友們嘖嘖稱贊。此刻,我坐在辦公桌前,看著手中工工整整的手寫教案,內心突然對自己生出一份感動,而那些曾經有公開課相伴的日子也突然鮮活起來,在那些悠長又細碎的公開課時光里,我看到了自己逐漸成長的身影……
26年前,20歲的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職場小白,當時的學校可能是年輕力量太少,所以逮著我可勁兒地磨,不但當了一個班的班主任教數學,還兼任備課小組長、少先隊輔導員,每天忙得像個陀螺,常常除了上課還要排節目,寫完了計劃寫總結,交完了教研組的就交政教處的,導致后來年級組長在路上碰到和我打招呼,我都下意識地應了一句“我還沒寫”。現在想想都覺得青澀可愛得好笑,但那時的自己面對身上的數項任務確實是誠惶誠恐,生怕出半點紕漏。
那時,學校每年都有三大盛事雷打不動——四月份和十月份的教學質量比武、“六一”慶祝活動、秋季運動會。后兩件與所有班主任有關,而前者好多年都只與我有關,因為無論在哪個辦公室,都沒有一位老師比我更年輕,我名正言順地成了那個理所當然出征公開課賽場的人。然而對于公開課這個話題——說多了都是淚,因為每一次的過程都太糾結太折磨,很多時候付出了不一定有好結果,而我卻往往一年至少要經歷兩次,有時甚至一個學期就有兩次。
記憶里最清晰的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的情景。那一年我才20歲,也是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教的是一年級上冊數學《9的組成》。當時,在電教室里聽課的除了學校領導和所有數學老師,連教育局教研室的相關領導和外校老師也來了,黑壓壓坐了滿滿一教室,看到我頭皮都是麻的。本來就沒有任何經驗,教學過程全靠背下來,什么課堂生成、教學智慧,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全都不知為何物。好不容易開始上路了,本以為會一路綠燈,結果還不到十分鐘,課件就點不開了,一動不動地卡在原地,任什么人都打不開這個死結,把我急得腦袋嗡嗡響,粉筆握在手心都快捏出水了。好在自己從小就常常上臺表演節目,所以當時就佯裝鎮靜,拿著書本繼續“繪聲繪色”地開講。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我為自己的鎮定自若感到暗自慶幸時,中間排的座位傳來了一聲稚嫩的驚呼:“哎呀!我的橡皮不見了!”然后就是椅子和文具盒噼里啪啦的響聲。我忙走過去安撫,極力壓低聲音告訴他下課再撿,還露出像媽媽一樣親切慈祥又溫柔的笑容,結果這位男生根本不買我的賬,不但不停止低頭尋找,還一聲高過一聲地打著哭腔:“嗚——啊——這是我媽媽剛給我買的新橡皮啊,如果找不到的話我媽媽會罵我還會打我的,啊——怎么辦呀——”本來一年級的孩子就坐不住,被他這一折騰,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嘰里呱啦、七嘴八舌、東倒西歪、左顧右盼……有的孩子甚至還趴在地上幫他尋找,再加上電教室那些稍微一動就吱呀吱呀叫個不停的椅子……那叫一個慘不忍睹!我到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后來是怎么結束那堂課的,也許是過程太痛苦,我的大腦自動把那段記憶消除了吧。
后來,我上數學課慢慢有點像樣了。但命運似乎又給我開了一個玩笑——被戲稱為“萬金油”的中師生是哪個科目都可以教的,兩年半之后學校又安排我教語文。不過我倒也能欣然接受,因為我覺得自己感情豐富,喜歡表達,從小也一直更加偏愛語言文字。暗自慶幸的我本以為上語文課會更得心應手,沒想到現實卻比理想不知道要骨感多少倍:上《新型玻璃》時,聽課老師笑著說課堂像菜市場一樣熱鬧;上《壯麗的青春》時,領導說我只是感動了自己卻沒有感動任何一個其他人;上《再見了親人》時,評委老師說整堂課幾乎沒聽到學生的聲音……就這樣,我在教語文的路上摸爬滾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時的我,如同一只青鳥困在迷霧森林,不知何處是出口,每一次公開課的邀約都像是沉重的枷鎖,與之相伴的似乎都是數不清的委屈與挫敗……這樣的感覺一直延續到幾年后學校安排我去參加市里的“金鄂杯”教學競賽和首屆小學語文老師基本功大賽,我才開始漸漸自信起來,覺得自己算是摸到了一點語文教學的門道,勉強算得上是一個有些進步的語文教師了。
后來的后來,我也記不清到底上過多少次公開課,有時是校內,有時是校外;到過市,也下過鄉;有時是才從市里參加完比賽,不到一周又接到去學區上比賽課的任務。直到2011年以后,我才有了隔幾年才上一次公開課的“優待”——因為我生了二胎。那時,同事還常常開玩笑,說我要感謝我兒子,讓我終于脫離了每年上公開課的“苦海”,從此可以整個學期都輕松教學了。我當然也是美滋滋地回應,因為有公開課經歷的老師都知道,平時哪怕工作再忙,只要不上公開課,再多的事做下來也頂多只是忙和累。但只要接到公開課任務,準備工作要比上課本身更“折磨”人,因為備課磨課的過程,就是一個忙碌、糾結、緊張、興奮、茫然、失望、疲憊……不斷交替的過程。那時候我就會特別羨慕那些只要完成常規工作的老師,感嘆自己如果不上公開課,也可以擁有這樣的“輕松”和“自由”。然而羨慕歸羨慕,一陣“哀嘆”后,自己仍然要拿起稿子咬緊牙關繼續“負重前行”。那滋味,怎一個“慘”字了得呀!
我知道,我能這樣頻繁地接到上課任務,除了年輕,還因為當時學校管教學的張副校長,張副校長教學基本功扎實,務實嚴謹,一絲不茍,對我也非常嚴厲甚至嚴苛,每次聽我上完課都會先問我自己什么想法什么感受,也常常會當著眾人的面給我批評指正。當時的我年紀尚輕,臉皮薄,自尊心強,常常一上完課就會忐忑,甚至比上課的時候還要緊張、慌亂,因為知道自己接下來又會遭遇挨批的難堪。但是,害怕她的批評是事實,需要她的幫助也是事實。因為每次只要有比賽任務了,我都會去找她,而這時的張副校長從來沒有批評我,她只會拿著文本細細研讀,然后看我的教案,指出我的問題,告訴我該怎么修改,課堂上該怎么處理,如果學生答不出我又該如何引導、點撥……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是她作為老教師一個最大的優點,而這個優點現在也成了我面對年輕教師來請教時的態度,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傳承吧。從她那里,我知道了如何指導學生關注文本、品字品句;知道如何提問學生才能聽得明白;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傾聽學生的發言;知道上公開課該如何寫教案、如何預設;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評價一堂課的得與失……她告訴我要創新先模仿,要想成為有特色的老師首先要做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我對她一直心存感激,尤其是在我逐漸成熟以后更加懂得她對我嚴慈相濟的良苦用心。因為我發現,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不但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有她教學的影子,而且漸漸地,我能在她教我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融合自己的優點,上出屬于我自己風格的語文課了。
在語文教學這方面,我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會思考和學習的人吧。當我接觸到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的人和事時,我常常會去思考、反省并付諸行動。比如以前,張副校長說我重視朗讀,但不擅長指導語言文字的運用,而我們學校的另一位老師卻很擅長。所以,我就常和這位老師聊上課的事,也知道了她是如何引導學生說話和寫作的,于是用到我的課堂上,發現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確實突飛猛進,而且很多孩子愛上了寫作,每次作文競賽都爭先恐后地投稿。再比如有一次聽講座,專家講到老師的評價要有實效性,我就開始思考如何評才算有效,然后每節課都訓練自己傾聽學生發言,并進行中肯有效地點評,后來又訓練自己在點評的同時還要有鼓勵、肯定、強調、引導、指向……學生因此越來越自信大方,愛表達,愛朗誦,也敢于質疑。因為不斷地思考與實踐,我漸漸體會到了課堂上師生配合默契、水乳交融的酣暢,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在上課,而是在享受語文課堂。我如此,學生亦如此,因為在課堂上,他們的眼睛閃閃發光,目光始終追隨我,哪怕下課了也要圍著我分享好久才罷休。每回上公開課,他們從不緊張,甚至能找到比平時更好的狀態。這種對語文課堂的熱情讓我由衷感到欣慰,也提升了我的職業幸福感和價值感。這樣的感覺是那么美好,讓我看到曾經那只小青鳥正穿越風雨,向著云霄奮力翱翔。
兒子七八歲以后,我又陸續接過幾次公開課的任務,雖然依舊免不了熬夜備課,但早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心事重重,寢食難安。備課時,我思考更多的是怎樣教才能更好的“授之以漁”,而不是展示一些貌似熱鬧卻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課堂上,我會更關注每個學生的狀態,很少去猜測聽課者會如何評價。公開課因此上得越來越樸實自然,越來越從容平和了,即使課后發現有不足,也不會像曾經那樣紅著臉尷尬,而是笑著說“確實,下次要再進一步”。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每一次都認真地對待公開課、對待語文課堂,我覺得自己也越來越熱愛祖國的文化了。并且我也認識到,面對學生,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擔任祖國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讓學生從小就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一畢業就進了這所大校,少了很多其他老師擁有的自由與樂趣。但后來越來越清楚地發現,正因為一開始就進了這樣有底蘊的老校,身邊有許多教學能力強、工作認真扎實的前輩,濃郁的教學教研氛圍時時熏陶我、滋養我,所以才讓我練就了很多本領,提升了很多能力。由此可見,世上的事常常都是得失參半,而且沒有什么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我們看到的信手拈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實是別人日積月累千錘百煉后的厚積薄發。成長,更多時候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
合上公開課的教案,我望向窗外,晚霞漸漸把校園染成了金色,天空中已有倦鳥開始歸林。回首往昔,曾經那只不知所措的稚嫩青鳥已經成為振翅啼鳴的自在黃鸝,能用獨特的教學風格在語文課堂上綻放光彩,這一路的堅持與付出,終于迎來了云開月明的時刻。我知道,這樣的蛻變很大部分得益于那些公開課的數次磨礪,得益于每次給我提出批評意見的前輩,得益于那個堅持不懈、勇于反省的自己。如今,當我再次回首那些上公開課的日子,痛苦迷茫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心存感激,因為它是淬煉,更是饋贈,它將永遠成為我教學生涯中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