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田卓靈 劉燕妮
面對頑固的細菌感染,該怎么辦?
在醫藥健康領域,乙酰螺旋霉素作為經典抗生素藥物,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守護著民眾健康防線。而在這款藥物背后,正是以潘先良為代表的醫藥人的不懈追求。
從實驗室的潛心鉆研到企業的戰略引領,從青年科研骨干到巴陵科技智庫專家,從企業管理者到政策創新的推動者……作為岳陽新華達制藥執行總經理、岳陽市藥學會理事長,潘先良以深厚的專業素養、前瞻的戰略眼光,在推動岳陽醫藥行業技術升級、制度創新和產學研融合中貢獻了重要力量。
專業破繭 從技術突圍到行業領航?
何以致遠?“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愿在風雨雷電中與光明長戀。”這句寫在潘先良大學紀念冊上的自勉之語,早已成為他的人生信條。
2005年潘先良掌舵岳陽康爾醫藥時,他創新“倉儲智能分揀系統”,將藥品流通差錯率降至0.03‰;2018年擔任岳陽新華達制藥執行總經理后,構建“預研-中試-轉化”三級研發體系,目前該公司擁有25個在研項目、11項發明專利,近五年新增了8個藥品生產批件,年納稅額突破3000萬元,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南省“專精特新”企業和湖南省“小巨人”企業中的典范。
正是這種“技術+管理”的雙重基因,2009年起,潘先良先后擔任岳陽市藥學會第七、八屆理事長,第九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并于2024年再次當選第十屆理事長,展現出非凡的行業洞察力。
? 制度破冰 構建藥品不良反應救濟體系?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制度的力量可以延綿。潘先良深知,作為岳陽市藥學會理事長,他肩負著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重任。
2009年,潘先良首次擔任岳陽市藥學會理事長,便直面行業痛點。在調研中發現,因藥品不良反應引發的醫患糾紛因缺乏救濟制度而難以妥善解決,這不僅損害患者權益,更制約行業發展。“不像歐美國家和我們臺灣、香港地區,當時內陸的醫藥行業基礎還不是很扎實,也沒有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制度。”潘先良敏銳意識到:“醫藥創新的根本是保障生命健康,而制度缺失正是發展的桎梏。”
為此,在當時藥品監管部門的支持下,市藥學會迅速組織專家組,牽頭開展“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制度”專項研究。
從概念界定到基金運作模式設計,歷時兩年才完成制度框架構建。研究成果不僅榮獲岳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更成為全國首個地方性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實踐范本。
2017年,全國人大執法檢查團赴岳陽調研時,對該項研究給予高度評價:“這套機制兼具科學性與人文關懷,為國家立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集智聚力 引領行業發展的智庫引擎
藥學會不僅應該是科研成果的發布地,更應成為政策咨詢的“智囊地”、行業協作的“策源地”,成為推動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智庫引擎”。
“學術為本,服務為先。”市藥學會聚焦GMP規范、法規解析等實操課程;開展仿制藥研發、一致性評價等專題研修;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成校企聯合攻關項目21項。十年間累計舉辦專業培訓87場,覆蓋技術人員4800余人次,為岳陽培育出省級藥學領軍人才12名。
“‘閉門造車’是不能起到全面考慮問題的作用,只有突出產學研聯手,讓醫藥行業各方面的專家組織在一起發揮自身所長,才能為行業發展出智出力。”2023年,市科協組建“醫藥健康產業專家服務團”,潘先良帶領市藥學會專家,多次深入會員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決策參考。
2024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期間,市藥學會在岳陽新華達制藥有限公司舉辦的“仿制藥研發立項”活動上,服務團的專家們圍繞國家藥品注冊新政策,逐條解讀法規要點,幫助企業明確方向、規避風險;在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開展的“藥品生產技術轉移”專題交流會現場,從項目啟動、數據對接到工藝驗證,技術專家仔細解讀國際技術轉移流程,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把脈問診……這種面對面的精準服務,讓企業“看到了未來十年的路怎么走”。
“使命在肩,唯有實干篤行。”潘先良說,自己將繼續堅守初心、履職盡責,聚焦藥品研發與技術創新,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同時充分發揮藥學會平臺作用,集聚專業力量,服務行業所需,積極助力岳陽市“1+3+X”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推進科技強市、健康岳陽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