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區青年路小學教師 魏偉霞 楊林
春日的邀約
春意正濃的四月,在岳陽樓區小學校家社名師工作室的指導下,岳陽樓區智慧父母成長營青年路小學站開營。成長營以共讀家庭教育書籍、交流育兒困惑與經驗、開展親子活動為形式,旨在探討家庭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提升家長育人素養,培養智慧型家長。21位自愿報名的家長與青年路小學家長學校的老師一起,相約校園閱覽室,促膝而談,寫下育兒困惑,捧起家庭教育書籍,開啟閱讀之旅。或線上交流,或線下聚首,分享讀書內容,暢談心得、行動,共同搭建起一個育人者心靈的成長空間。
暑期來臨,智慧家長成長營活動圓滿走過兩個多月的時光,舉行了結營儀式。一路同行,這段我們共讀、共育、共成長的旅程,格外珍貴。
書頁間的頓悟
共讀之書籍,如和風,撫平我們焦躁的心緒,如晨曦,驅散縈繞心頭的迷霧。
楊林老師發現,家長們劃線的段落出奇地一致:《培養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一書的開篇《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頭》,一句話驚醒所有家長;《正面管教》中“和善與堅定并行”“‘贏得’孩子”“尋找每個行為背后的積極意圖”等理論觀點,讓眾人深刻思考。我們探討“放手”的智慧,學習如何從“代替者”變成“引導者”;我們反思“規則”的意義,明白溫柔而堅定的邊界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我們更重新理解了“信任”的力量——真正的自信,源于被允許試錯、被看見成長的土壤。
每一次交流都真誠、樸實、帶著思考,每一位家長眼中都閃爍著學習與進步的光芒:
果果媽媽把書中的“腳手架理論”貼在冰箱上,她傾吐了從焦慮到釋然的感慨:“以前我像直升機盤旋在孩子頭頂,現在學著退后半步,看他歪歪扭扭地系鞋帶——原來跌倒也是他成長的勛章。”
迪迪爸爸坦言第一次忍住代勞、見證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欣喜,他帶來一包烤糊的餅干:“閨女非要自己烤,我咬牙沒插手。雖然難吃,但孩子驕傲地說‘下次會更好’。”
涵涵媽媽分享培養孩子愛心,帶孩子幫助特殊兒童的經歷與收獲,她說:“帶著孩子去做志愿者,比說教一百遍‘要善良’都管用。”
這些碎片化的分享被魏偉霞稱為“微教育現場”:“沒有專家講座的高臺教化,只有保溫杯碰在一起時,那聲‘我家也這樣’的共鳴。”
還有那些關于“忍住不說”“學會等待”的實踐心得……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心靈的碰撞。它讓我們看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育兒即育己,成長是雙向的奔赴。
夏天的回響
結營正值暑熱,家長們卻帶回陣陣清涼。有人開始寫“親子觀察日記”,有人把“忍住不代勞”設為手機屏保。吳新國在心得里寫道:“現在吳迪拼機器人摔倒時,我會說‘你上次齒輪裝反了都能改好,這次試試看’——書里教的‘成長型思維’,原來要從我的嘴里長進孩子心里。”
結營不是終點,而是新旅程的起點。愿我們帶著書中的箴言——也是我們的目標——“每個孩子都具有優秀的潛質,關鍵是幫助孩子發掘、認識和使用自己的潛力”,繼續在育兒領域耕耘:
做孩子成長的“腳手架”,而非“遙控器”;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鼓勵孩子去嘗試,相信孩子,也讓孩子相信自己;
在平凡日常里,做孩子的“見證者”而非“評判者”。
感謝大家用行動證明:最好的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的自我成長。
我校的智慧父母成長營活動還會持續,在閱讀、思考、交流、踐行中,愿我們成長的光芒,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