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令維
在洞庭湖濱,71歲的女共產黨員李立華從青絲到白發的五十載春秋里,她與丈夫周國祥相攜而行,將清貧的日子過出滋味,用愛與責任澆灌出一個和諧興旺的幸福之家,譜寫了一曲大愛長歌。
這位湘女在公益路上的身影始終堅定如初。從扶貧濟困到鄉村振興,從抗洪搶險到疫情防控,她累計捐資捐物3960萬元,化作孤寡老人心中的暖陽、貧困學子手中的書本、災區群眾重建的家園。農民工親切地喚她“大姐”,敬老院的老人念叨著“閨女來了”,山區的孩子們追著喊“奶奶”,這些樸素的稱謂,勝過鎏金獎章。
歲月的勛章在她胸前熠熠生輝:“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禮贊,“中國好人”的榮光,“全國最美志愿者”的赤誠,“中華慈善獎”的褒揚,“湖南省文明家庭”的傳承……這些榮譽背后,是李立華用半世紀的大愛,在時光里綻放的最美芳華。
善念初萌
20世紀50年代初,李立華生于一個普通農家,父母起早貪黑、以田地為伴,日子雖清貧節儉,卻樂善好施。
童年的一個瞬間,在她心中種下善的因。8歲生日那天,母親特意做了一條大鯉魚。魚香滿屋時,木門“吱呀”一聲,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牽著一個小女孩站在門口。母親撩起圍裙擦擦手,舀了半升米倒入老人的布袋,又利落地盛了碗魚湯,剔凈魚刺,將雪白的魚肚肉夾進女孩碗里。李立華望了望小女孩干裂的嘴唇,筷子一轉將碗底下的荷包蛋撥了過去。
這份刻進骨子里的善良,伴隨李立華走過人生每個階段。她與周國祥婚事簡辦,一床鋪蓋、一張舊桌、一間陋室,卻裝著滿滿的幸福。兒子曾偷偷用自己的學費幫助雙親患病的同學,老師來家訪詢問時,李立華一把摟住兒子:“做得對,媽媽為你驕傲!”如今,兒子成家立業,善行成家風,兒媳也跟著做志愿服務,孫子當上“公益小天使”,善念代代相傳、歲歲流芳。
孝善傳家
命運給予李立華早早地考驗。12歲時,母親病逝,迫于生計,父親遠赴他鄉。天還未亮,她先為弟妹做好早飯,再踏著十公里的晨露上學。放學后,她像歸巢的春燕跑回家,挑水、燒飯、洗衣……直到油燈將她的身影映在斑駁的土墻上,才翻開作業本。
14歲那年,看著弟妹們攥著鉛筆頭渴望讀書的眼神,她含著淚水把課本一頁頁撕下,為弟妹包好書皮。第二天拂曉,她便走進鎮上的肉食站,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養家的重擔。生活的艱辛在她掌心磨出老繭,卻將堅韌融入骨血。
這份堅韌如同門前的樟樹,在歲月中愈發挺拔。戀愛時,得知未來婆婆常年臥床,她迎著周國祥忐忑的目光,毅然承諾:“這份責任,我愿一起承擔!”20年間,晨起端藥,夜半翻身,有次深夜婆婆高燒,她赤著腳跑了5公里泥路請來醫生。鄰里們感嘆:“親閨女都難得這般盡心!”
“孝善傳家”是李立華用半生踐行的家訓。30年間,全家為敬老院送去3980套棉衣冬被,每件衣被都透著陽光的味道,溫暖900余位孤寡老人的寒冬。
愛心遠揚
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李立華白手起家,從街邊小攤到創辦國家一級建筑公司,她始終將黨徽別在心頭,用真情回報社會。
在湘濱鎮楊柳潭村,她發現貧困戶守著魚塘發愁,當即自掏腰包聘請專家開辦養殖技術培訓班,并親自跑市場找銷路,帶動村里的養殖戶增收致富。
孩子們的心愿,她捧在手里暖著。當聽到六塘鄉佘家小學黃添樂同學說“想穿新校服升國旗”時,她連夜聯系服裝廠。“六一”那天,37個孩子穿著嶄新的校服,在操場上圍成愛心唱響《感恩的心》,晨光中翻飛的衣角,讓在場的老師和家長紅了眼眶。20年間,9860套校服、書包,563名受助大學生,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被照亮的未來。
對因病致貧的家庭,她總多一分牽掛。當楊林寨鄉王家河村蘇盛梅為孩子的高額醫療費感到絕望時,李立華先后送去6.6萬元愛心款,還安排其丈夫到公司上班。“是李阿姨讓我們重拾了生活的勇氣。”蘇盛梅含淚說道。這樣的暖心幫扶已有200多例,每一個家庭都重燃起生活的希望。
2023年9月5日,人民大會堂里掌聲雷動,她捧著“中華慈善獎”獎杯的手微微發顫:“這份榮譽,是信任,是責任,更是我繼續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