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昶茜 丁暢
盛夏時節,穿行在湘陰縣文星街道新農村新硬化的柏油路上,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稻浪翻滾,新建的文體廣場上歡聲笑語。
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邊界村,近年來堅持黨建引領,依托駐村后盾幫扶力量,從筑牢組織根基、發展特色產業、美化鄉村環境和培育文明鄉風等方面精耕細作,如今正演繹著“黨建強村、產業富村”的生動實踐。
筑牢“根子”,黨建引領強活力
新農村持續加強村(社區)黨組織建設,積極探索“黨建+網格+協會”鄉村治理模式,即建強村(社區)黨組織這一領導核心,組建微組織、強化微監督、提供微服務、開展微教育,激活村級組織內生動力,讓鄉村治理更高效、更貼近民生。
此外,新農村按照“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民情、精確精準、有用有效”的駐村書記工作要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落實駐村領導講黨課、推行談心談話機制。
6月28日,新農村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黨員大會,駐新農村工作隊深入參與,以黨建引領賦能鄉村振興。會上組織觀看了新農村宣傳片。會后,駐村工作隊向全體黨員干部發放《致新農村黨員干部的慰問信》,信中高度肯定新農村黨員在民生工程推進、矛盾調解等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的擔當精神,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做厚“底子”,發展產業促振興
新農村立足區位優勢,依托岳陽市住建局城鄉建設事務中心及湘陰縣住建局、縣委辦的駐村幫扶力量,對全村閑置土地資源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后,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籌開發荒地和低效利用的荒田,最終實現“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這些高標準農田流轉給種田大戶,既確保村集體每年獲得穩定租金收益,又能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實現集體經濟壯大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新農村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不斷夯實村集體的“家底子”,引導農戶通過發展產業、流轉土地、資金入股、勞務用工等形式,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過上了產業興旺的“甜日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新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至50萬元。
擦亮“面子”,鄉村舊貌換新顏
新農村將鄉村全面振興與人居環境治理緊密結合,開展全民參與、全域整治、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精致化布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全村有3條主干道,現一網格主干道及三網格主干道已完成“白改黑”,改造總長度達2500米。
為加快推進精品化鎮村建設,新農村還開展了自來水入戶、公交線路入村、電力整改、公路提質改造、文體廣場、學校前側道路硬化等多個民生項目。
提升“里子”,民生為本暖民心
近年來,新農村以建設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提升村民幸福感為目標,以“八個推動”為中心,切實為村民辦實事,解決“三大問題”:一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溝通公交汽車公司在本村設置站點,貫通了洋沙湖至新農村的線路;二是解決了村民飲水難問題,自來水項目于去年4月正式動工,現已全部完工,開戶率超過90%;三是解決了村民務工難問題,自2022年至今解決40余人到城管局環衛、園林綠化、路燈中心等相關外包單位務工。
“要把群眾滿意作為自己的駐村目標,把群眾當親人,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協調各方資源,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要群眾需要,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我都會及時出現在他們身邊,第一時間為他們排憂解難。”新農村黨總支書記陳自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