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馬穎
昨天凌晨5時50分,天際線剛泛起魚肚白,岳陽城陵磯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清掃車已轟鳴著駛過“膠囊”型鋼結構散貨料倉。該公司生產運行部清掃車司機鐘岳陵緊握方向盤,水霧在車燈照射下織成一道光幕,將夜間運輸遺留的粉塵盡數壓下——這是他守護港口的第1645個清晨,也是舌癌術后重返崗位的第50天。
作為城陵磯老港口環保戰線的“活地圖”,鐘岳陵每日需完成16萬平方米的清掃面積,相當于21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七年前,這個曾被戲稱“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老碼頭,在市委、市政府、岳陽臨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推動下,逐步完成生態改造。“膠囊”型散貨倉庫密閉化改造、雨污分流系統升級、新能源設備全覆蓋。而鐘岳陵的灑水清掃車,正是這場綠色變革中最微小卻最關鍵的齒輪。
晨光初現時分的選擇,藏著鐘岳陵的環保智慧。凌晨5時30分到7時,江風裹挾著水汽,能讓水霧與粉塵充分結合,既抑塵又不傷植被。這個時段地面溫度低,清掃后水分蒸發慢,路面保持更潔凈。他說:“早晨掃干凈了,白天的貨輪進出、工人作業看著才舒心,就像給長江洗把臉迎接新一天。”
今年岳陽舉辦旅發大會期間,剛完成舌癌手術的鐘岳陵在病房接到通知,代班同事因設備故障束手無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深知旅發大會的重要性,術后僅9天的他二話不說,毅然回到工作崗位,協助同事迅速處理好清掃車故障后,便投入到緊張的清掃工作中。月光下,他爬上駕駛室調整噴頭角度,確保水霧既能抑塵又不影響周邊植被。在旅發大會期間,他堅持每天清掃3次,這樣超負荷運轉持續了3天,才重返醫院繼續治療。正因為他的辛勤付出,展示了港口整潔明凈的風貌,受到了外界的高度評價。
“爸爸又在和灑水清掃車‘約會’嗎?”今年高考前夕,兒子在視頻通話里的調侃,讓這個43歲的漢子紅了眼眶。妻子獨自扛起照顧家庭的重擔,她理解丈夫的堅守:“他清掃的不僅是路面,更是向長江遞交的‘環保答卷’。”
晨光中,鐘岳陵的工裝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他停下車,掏出筆記本記錄今日噴淋清掃數據。遠處,長江貨輪鳴響汽笛,鐘岳陵望向東方,那里有他守護了5年的晨曦,正隨著長江經濟帶的浪潮,奔涌向更遼闊的海天。